返回列表 发新帖

中国式读书的三个陷阱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1-6-6 20:52:42  | 显示全部楼层 | 阅读模式
要说这个世界上最崇尚读书的国家,中国称第二就没有人敢说第一了。有趣的是中国人在国际上能拿的出的手的文学作品和科学技术却寥寥无几,尤其是近代科学大发现以后。中国这个世界上最崇尚读书的国度似乎变成的空气一样从世界科学界消失了。

为什么会如此呢? 我认为归根结底是中国式的读书陷阱。

第一个陷阱——知识改变命运

知识改变命运,这在中国几乎就像英雄史诗一样被无数普通人传诵,某人因为在家死读书结果考上状元而变的有钱有势,住豪宅娶美妻之类的故事比比皆是。于是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也就成为了读书人的口头禅了。

知识真改变了命运吗?必须首先知道命运是什么?我认为命运从出生的第一天就注定了。比如性别、家庭环境、父母的性格、家庭的经济基础、人格趋向、健康等等。而命运往往是不可琢磨又缺乏规律可循的,一个人要成为一个方面的专才往往需要十年甚至更久的时间才能做到。但是一场车祸、一个意外、一次上帝的玩笑就可能彻底终结一个人所有,命运不可改变。

那么知识到底为人类改变了什么呢? 是生活~!人们获取各种知识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更好的生活下去,化学知识可以帮助人们对抗疾病和制造动力,农业知识帮助人类种植出更多的食物和纺织原料,建筑知识能帮助人们建造更为稳固和舒适的房屋,这才是知识的真正意义。

至于古代读书改变了这些读书人的命运吗?没有。。。在封建时代考上状元等于从县长或者村长的奴仆变成了皇帝的奴仆,本质上还是必须要靠别人施舍生活,皇帝不高兴一样可以拿状元去祭旗。一样可以宰相的房子、车子(轿子)、老婆收编。他们只不过换了一个主子而已,一个更有钱有权有势的主子。

第二个陷阱——吃的苦中苦 方为人上人

这几乎也是中国学子口中最常用的一句话,读书的目的就是成为人上人。换句话将就是要成为压迫者阶层就必须读书,于是中国学子读书的原动力之一就是去当一个剥削阶级。当西方现代大学向他们的学生灌输自由、平等、博爱、宽容的思想的时候,我们的大学在向学子灌输这样的理论。你想不被别人剥削吗?读好书去剥削别人就是唯一的出路。如果说大学生作为主导的社会知识阶层是社会的脊梁,那么一群带着这样思想走出校园的一群人,他们有动力去造福他的同胞和他们的社会吗?

第三个陷阱——头悬梁锥刺骨式的读书

古代的两个近似于精神病的读书人用了两种极端的方式去读书,并未后人贡献了这个读书模式。告诫后人读书是一件很苦事情,要做好头悬梁锥刺股准备。

读书很苦吗?对于中国的学子来说,这个答案是肯定的。填鸭式的教育模式,似乎永无止境的考题和作业消磨了学生思考的能力,他们像考试机器一样被牢牢的固定在了课桌椅上。但是当我看到西方学术大师一生都在自由徜徉在科学世界的时候,我很惊讶的发现他们很喜欢“吃苦”!读书真的很苦吗? 我想这个答案因人而异。但是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那就是书的海洋是浩瀚的,世界上的书籍数亿计。而人用尽一生也不过能读几千本书而已(假设一个人一生用 50年读书,平均每周读一本,一生也就是2400本书而已),在这么庞大的一个体系下,一个人想找到自己感兴趣的领域一定不会失望。

什么书最适合你,你最喜欢读的书就是最适合你的——吕思勉

一个人只有读自己不喜欢的书才会容易感觉疲倦,说明古代那两位读书人真的对书中的东西不太感兴趣,唯一的办法就是用这种自残的方式去刺激自己的神经,然后形成条件反射。。。这么做的背后真实的动机,是名利。。。管仲临死前曾劝诫齐桓公,有这样的一句话:“竖貂不惜阉割自己的身子,来尽心侍候君王。但,人情莫重于身,他对自己的身体如此,何况于君呢”。一个人为了利益肯对自己的身体下毒手,这样的人也不会对别人的痛苦有太多同情,读书人都本着这样一种心理姿态去读书,我们能对中国学子的未来,对中国的未来抱什么样的期望呢?

来自猫扑

发表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于
关于
链接
联系
帮助
网友
须知
帮助
服务支持
资源
服务
流程
关注我们
官方微博
官方空间
官方微信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