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他是公司领导,却与技术员一起在车间里熬通宵,更像是一名“技术员”;他很年轻,但“80后”的他却带领着自己的创新团队研发出国内首台40MN多向模锻液压机设备,打破了国外公司对这一高端技术的垄断,填补了国内空白。在日前刚刚结束的河北省“巨人计划”创新创业团队和领军人才命名大会上,他和他的团队获得了河北省“巨人计划”创新创业团队称号,他也成为了“巨人计划”中最年轻的领军人才。
他就是中冶二十二集团精密锻造公司副经理王琳,生于1980年。从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毕业后,赴英国留学5年。2009年,王琳获英国哈斯大学流体力学博士学位后,到中冶北京钢铁设计研究院轧钢所从事传统的液压系统设计工作。
一个偶然的机会,王琳从公司了解到了大型多向模锻液压机液电系统研发项目——为了满足核电、火电、石油以及石化行业的需求,我国每年需要用大量外汇进口大口径高温高压锻造阀门。小口径锻造阀门虽然可以自主化生产,但由于采用自由锻或整体锻造的传统工艺,不但材料消耗严重,而且浪费工时。而能够制作高品质阀门的就是大型多向模锻液压设备。当前,世界上只有美国和德国的两家公司掌握这一技术。“高压大流量系统在国内、国外都是一个非常有挑战性的课题,作为企业要研发大型多项模锻液压机液电系统项目,包括研发设计、加工制造、安装调试等一系列环节在内,这对我来说是一个专业技术上的挑战!”王琳在接受采访时说,“项目和我之前的想法是相契合的,如果从事的液压系统设计工作,不能把理论转化为实际生产力获得价值,那么就毫无意义可言。这个项目以市场对大型高品质阀门的需求为导向、公司为主体、清华大学等科研院所为依托,前景应该不错。基于这两点考虑,我接受了这个项目研发的任务。”
随后,从具体的研发规划,到理解消化国外相关的先进多向模锻液压技术,再到带领团队独立设计完成国内首台40MN多向模锻液压机的液压系统,并于今年3月在生产线调试成功……王琳带领着团队走出了一条坚实而又曲折的探索研发道路。其间,压力重重,遇到的困难多多:研发前期投入上亿元,对于企业来说,如果产品不能转化为生产力,那么毫无意义;在具体设计中,首先要理解消化国外相关技术,然后进行种种尝试,之前没有任何可借鉴的经验,这个过程就像是在黑暗中摸索前行;初次调试出来的设备在高压运行时声响巨大,就像地震一样,要找出原因、进行修改,甚至是重新设计、重新调试……如此循环往复,不仅过程枯燥,压力也越来越大。然而,在王琳看来,研发中的每一点点新突破,能解决之前不能解决的问题,弄清楚之前不清楚的事,是自己和团队最开心的事情。
“工作最紧张的时候不是研发,而是设备的调试。”王琳回忆说,那段时间团队基本是从早上7:30到晚上10:30都在工作,最紧张时熬通宵。当时,在系统调试中设备的液压泵经常坏,有一次,外国专家由于担心拆卸后的组装问题而反对自行拆卸。由于不想影响调试进度,他带领团队经过深入研究分析后,坚持采用拆卸—找问题—安装—再调试的方法,反反复复一共14次,用了1个多星期的时间,解决了这一调试中的难题。国外专家十分钦佩:“你到我们那里当研发工程师吧!”……类似这样的事情,在历时2年多的研发过程中不计其数。
功夫不负有心人。终于,今年3月,国内首台40MN多向模锻液压机液压系统在生产线调试成功,进入试生产阶段;7月初,该生产线正式投入生产,开创了我国生产大型模锻设备的先河,并达到了世界先进水平。初步的研发成果更加坚定了王琳带领团队继续研发探索的信心,他们将向120MN和400MN多向模锻机发起挑战,其产品将涵盖核电、采油、石化、航空航天等多个高精尖的领域。“今后,我们会全身心地投入到这项事业中去,争取实现我们的目标,打破国外对高压大流量系统的垄断,走出具有国内自主知识产权的道路。”谈到未来,王琳信心满怀。
稿源: 唐山劳动日报 编辑: 黄志山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