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新帖

为什么二锅头就没有成就国内茅台的地位?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2-9-27 08:03:14  | 显示全部楼层 | 阅读模式
469e633c233d99bff411e14327ed5605.jpg
如果地位是指“价位”,两个品牌原本定位就各在白酒市场的两端,没办法类比。
如果比较“心理地位”,相信很多酒友和我一样,更亲近二锅头,对茅台并无好感。
茅台之所以成为“国酒”,得天独厚之外,多仰赖政治机缘。
唐鲁孙先生有专文介绍茅台酒掌故,所述极详,可看做茅台酒的“前传”。
简略说,茅台酒的源头是汾酒,同光年间陕西盐商巨贾在贵州贩盐,这些皇亲贵胄难离口腹之欲,从陕西请来汾酒酒庄的师傅,历经多年,终于酿出品质极佳的高粱酒。

红军长征,过遵义,以“红军票”兑换现洋,狠狠大吃大喝了一阵子。不少人对茅台酒记忆深刻,但此时茅台酒之“地位”和“声名”远不如今日。
茅台酒声誉鹊起,在抗战后期。迁都重庆后,时局渐定,又复歌舞升平。军政要员借军车特供汽油之便,从贵州贩卖茅台酒入川,获利极重。茅台酒供不应求,商贩以一兑十,仍然入市即空。
内战之后,茅台酒进入统购统销领域,国家专控,设定干部级别与白酒品种之间的严格等级制度,这个等级差,其实就是今天白酒巨头们的座次表原型。从此开始茅台酒的“后传”。
九十年代喝过几次茅台,确实名不虚传,开瓶满室醇香,经久不散,最夸张的是,同桌酒友喝过酒后靠近说话,嘴里的酒气都是香的,今天想来难以置信。
近年来应酬场面,也喝过几次茅台,包括水井坊,五粮液,酒鬼,这些价钱吓死人的官场专供。说实话,此类“官酒”,味道大大退化,香味做作,名实难副。
茅台酒近年的产值已经超过三百亿,按照对外宣传,五六斤粮食出一斤酒,还需入窖陈放。恕我愚昧,大概算了算每天消耗的粮食总量,酒窖的场地,酿造原酒和酒精勾兑的比例,可想而知。
反观二锅头,多年来价钱稳定,虽然也有五年陈八年陈甚至二十年陈,但销量最大的仍是绿色普瓶。小酒馆,路边店,烤肉摊,朋友小聚,怎么少的了一瓶二锅头?
如果有人做这样的统计,每一瓶茅台和每一瓶二锅头,带来多少欢笑愉悦,相信二锅头完胜茅台。
以一则二锅头和茅台的小故事结束这已经太长的文字吧。
1968年,杨宪益和他的英国妻子戴乃迭正在家中相对无言,沉默地喝着茅台消愁。随后被捕入狱。杨宪益入狱时满身酒气,同狱的犯人以为他是因为喝酒闹事才被抓的,他吸着鼻子说:“你的酒气好闻极了,一定是高档货,多少钱一两的?”杨宪益告诉他,他买的酒不是散称的,是论瓶的。离家的时候,他跟太太刚喝了一瓶的三分之二,酒瓶里还留着三分之一。这让同监的狱友垂涎不已。
四年后杨先生出狱,落满灰尘的桌上,那小半瓶茅台还在。
三十多年后,杨宪益先生在《大家》专题节目谈翻译,也谈喝酒,老先生手持威士忌杯,边接受采访边细细啜饮,风度清雅,镜头扫过沙发边的茶几,赫然就是一瓶大二锅头。
老先生当年喜欢喝的茅台,既买不起,味道也不一样了。
-- 完 --来源

发表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于
关于
链接
联系
帮助
网友
须知
帮助
服务支持
资源
服务
流程
关注我们
官方微博
官方空间
官方微信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