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去年我们发布的“2013年互联网影视行业报告”,见证了这个行业的开始。今年我们同样发布“2014年互联网影视行业报告”,从从业者、播出平台、盈利模式等方面分享行业数据,同时希望通过这份报告,可以让从业者更好地了解互联网影视这一年的发展状况,对行业的未来发展方向有所预估。
从业者:
从业者年龄呈低龄化,21至25岁的“90后”从业者占据了55.19%,是行业的主力军,这与每年高校对外输出大量的影视人才有很大关系,很多同学毕业后都在第一时间进入行业,30岁以下的从业者占据了88%以上,可见,互联网影视行业是一个完全属于年轻人的游戏。这一数据与视频网站PGC内容主要观众群体为19-25岁结合,说明互联网影视是一个年轻人拍给年轻人看的领域。
但是行业从业者男女比例相当失衡,女性从业者仅占8.31%,这与行业内的分工和工作量有着极大关系。但是在刚刚过去的“NEW·夜”颁奖论坛上,最佳电影短片和最佳网络系列的导演都是女性,或许女性从业者人数上的劣势并不代表作品水准的劣势。
从业地点北京仍以11.10%的占比成为从业人数最多的城市,在与我们的用户交流时候,很多刚进入这个行业的从业者都倾向选择来北京“开拓一下眼界”。这是由北京影视行业资源相对集中决定的。根据去年的报告,我们将从业者的从业范围细化,结果显示仍然有33.39%的从业者分布于除北上广深江浙等一二线省市以外的其他地区,可见互联网影视从业门槛低,内容涵盖广,传播途径主要基于网络,不受地域限制,也是一个网状分布的产业,从业者分布较为离散。
制作团队成立时间都相对较短,51.04%的团队成立于1年以内,对比去年的53.19%基本持平,证明每年有大量的新团队成立,新鲜血液涌入这个行业,也证明互联网影视行业处于一个极度蓬勃的趋势。
据了解,有部分从业者经过一段时间的锻炼,已经将创作中心转移到电影电视等传统影视行业,这也导致成立3到5年的团队(占比8.55%)相比去年(占比11.7%)有少量减少。
参与调查的影视制作团队中,3人以下的团队占到了32.27%,4-6人的团队占32.51%,人数较少的团队,机动灵活,沟通成本较低,便于团队更加高效协作,这也符合互联网影视作品制作周期短,迭代快等特点。
20以上的团队由去年的12.77%减少到今年的7.99%,说明这个行业不但没有寡头垄断的趋势,反而体量较大的团队在这个行业中不利与生存。
这一年中,我们也发现了几个很神奇的“团队”,他们单兵作战,虽然作品影像质量偏低,但是更新频率快,作品受欢迎,播放量相当可观,积累了大量粉丝,创造了不大不小的奇迹,这个行业也是一个充满了无限可能的行业。
在这些团队当中,37.43%的团队作品年产量在3部以内,22.13%年产量在3-6部以内,20部以上的团队占15.78%的百分比,形成两头突出,中间较为均衡的情况。
从从业者分析,整个行业仍处于一个急速上升的阶段,有大量新人,新团队涌入,从业者成年轻化趋势,作品产量与团队成立时间和团队人数不成正比,团队构成也向“小而美”的方向发展,以小博大,靠较少人数来稳定高频生产出优质内容成了这个行业主要模式。
作品:
作品类型涵盖了非营利性质短片、剧情长片、商业广告、企业宣传片、网络剧/网络栏目、纪录片、病毒视频/MV/活动现场等.
其中,商业广告和企业宣传片分别以23.94%和19.57%占据前两位,商业驱动的创作仍然是主要的方向,这也从侧面反映出,目前互联网影视的内容的自身盈利模式仍然不清晰,只能靠商业驱动。
但值得注意的是,企业宣传片的制作量较去年有了较大的减少,也证明越来越多的企业都不倾向选择这种“过时”的内容形式。
其次是非盈利性质短片,占据了18.30%,仍然有很多的人在进行比较纯粹的创作。
值得注意的是网络剧的制作占据了5.3%的份额,有了上升的苗头。
53.37%的团队营业额在10万以内,而且营业额超过50万的团队只有23.64%,相比去年的32.97%,下降了近10个百分点,证明大量新人涌入导致这个行业竞争加剧,也希望未来会有新的模式来支持团队的创作,否则,几年之后会有大量团队团队被淘汰。
参与调查的团队中,服务的客户行业分布于汽车、食品饮料、化妆品、电子家电、房地产、家具、游戏、服装饰品、金融、旅游、互联网产品等领域。与去年食品饮料和汽车分别以13.91%和11.3%成为赞助品牌中的前两名,不同的是,今年的前两名分别是房地产和互联网产品,比例分别在10.32%、9.39%。
作品播放量在10万次以内的以78.27%占最高比例,播放量在500万以上的仅1.9%。
证明,很多作品是没有被大众所看见的,这样的内容也没有太大的商业价值,在目前创作主要靠商业驱动的背景下,这些作品很难盈利,也解释了大部分团队的营业额在10万以内。同时,大量作品的低播放量,更是需要新媒体的发行方让作品被更多观众看到。
在播放渠道的选择上,但与去年相同,网站首页展示占最大比例28.52%,其他依次是线下场所、其他户外屏、电视台、地铁/高铁大巴/航空,分别是20.58%、14.76%、14.48%、4.21%,其实,视频网站只是一种渠道,其他针对作品的展示渠道也被更多的团队所重视,多屏多平台也是大势所趋。
拍摄器材的选取上,仍然是单反占最高比例49.27%,相对低廉的单反设备,是摄制团队的首选,同时越来越多的单反设备支持4K等高标准拍摄,相信单反会是推动互联网影视向前发展的重要因素。值得注意的是,随着iPhone等手机的成像质量越来越好,有6.36%的团队使用手机拍摄,较去年的3.19%有较大提升,在拍摄上创作者也更倾向于轻巧易控的拍摄器材。
拍摄使用的设备品牌仍然以佳能为最多40.19%,这得力于5D系列在市场上经久不衰的强劲表现, Sony凭借一系列主打4K的产品在市场上占据了16.68%的份额,Nikon占7.93%,Red和ARRI这样的高端设备在互联网影视作品中使用频率并不高,另外,最近Gopro被提及的次数越来越高,有越来越多的团队需要Gopro的特性来配合完成一些特殊拍摄,使用频率已经超过了松下,BlackMagic凭借BMCC,BMPC,BMPCC等产品也在市场上找到了自己的一席之地。
行业势力
一年来,随着大量热钱的涌入,互联网影视行业也成了大热的领域。视频网站、传统影视公司、传统媒体、以及新生创业者成了这一领域的主要力量。视频网站方面,各大视频平台在经历了进一步的整合合并之后,基本都归顺了BAT三巨头。找到干爹后,也把目光纷纷投向自制内容。因为视频平台越来越意识到,用户对于播出平台本身并没有粘性,而是对内容有粘性。因为国内的视频网站还没有建立起完善的用户体系,平台本身并不具备很强的用户粘性,更多的还是需要依靠有流量的内容,来提升自身平台的商业价值。但是由于“有流量”内容版权费用的高企,以及平台之间的竞争,视频网站想要突围,纷纷采取了“加强自制内容+改变自身产品形态”的策略。一方面,从产品形态上,强调PGC,强调用户订阅,从推荐内容给用户逐步转型为用户订阅自己喜爱的内容。从目前来看,产品形态的改变貌似并没有取得很大的成效,用户依然没有养成订阅观看的习惯。另一方面,自制层面,倒是确确实实产出了一批优质的自制内容,如果说2013的自制内容你只能想到屌丝神剧《万万没想到》的话,那么2014年,既有电视剧水准的《匆匆那年》,也有网络综艺《你正常么》,也有惊悚悬疑《灵魂摆渡》,也有互动综艺《男神女神》等等,网络自制内容从类型、风格、种类、形式上都有创新以及优秀作品涌现。
传统影视公司方面,克顿传媒、光线传媒等等传统影视公司也纷纷摩拳擦掌,投资出品网络剧,虽然网络剧鲜有可以盈利的,但是作为未来方向,同时为了给自己贴上更加新鲜的题材,传统影视公司也都不惜重金杀入,谁都想做出中国的“纸牌屋”。这类互联网影视的势力相对来讲更加财大气粗,制作上品质精良,但是内容上却并不那么接互联网的地气,因为一时间要想让他们适应新的观众口味,新的内容形态,还是需要一些时间。同时,旁边放着盈利模式清晰的电影、电视剧市场,也很难讲最核心的精力投入到网络剧上来。
传统媒体的新媒体转型倒是让人眼前一亮,许多传统杂志、纸媒在纷纷开辟自己的微博微信等新媒体账号后,也在尝试出品自己的新媒体影视内容。由于传统媒体较强的行业资源、明细的受众群体、健全的内容采编机制,让他们的新媒体影视内容比较容易有较好的反响。比如财经天下与新片场合作的“异想”系列等等。
最后一股势力是涌入这个领域的创业者,较低的行业门槛,以及一款款成功的案例让大量的创业者涌入这个领域。3~5人的小团队就有可能创作出一部众人皆知的作品。这一年里,我们也见证了一批优秀内容原创公司的出现与成长。同时,随着视频网站PGC计划的深入,优秀原创内容公司也成为了视频网站争夺的香饽饽。但是,由于互联网影视行业仍然是“创意密集型”,此类公司发展严重依赖创意人才,所以内容公司也大多出现了后劲儿不足,生产力有限等等问题。
商业价值
虽然上述行业调查中,大部分团队的年收入还是很低,但是互联网影视行业的盈利模式已逐渐清晰,各种方式成长起来优秀内容以及优秀公司,也纷纷走出了一条属于自己的路。比如有妖气平台的“十万个冷笑话”登陆院线;“暴走大事件”通过一系列产品建立自己品牌,并通过游戏等方式变现;比如“万万没想到”的团队衍生出“报告老板”“学姐知道”“高科技少女喵”等众多系列,并且出版书籍等衍生产品。利用互联网影视“短平快”的特点,迅速在互联网上获得关注,并且逐步通过品牌化运作将观众变为粉丝,变为用户。通过内容,对用户进行细分,同时再有针对性变现,成了许多内容公司的一致做法。从内容变为流量再到变现,就需要内容生产者从一开始,就对内容未来发展有足够多的规划,制定清晰地内容运营策略。展望新的一年,随着各方投入的持续增大,相信15年互联网影视行业新的巨头会崭露头角。
以服务创作人为核心,专注新媒体影视出品和发行的“新片场”,也在这一年里有了很深的积淀。线上认证创作人超过5000名,累计发行作品超过了2000部,建立包括视频网站、运营商、互联网电视、飞机、公交、地铁等等的全网发行渠道。同时,推出了“能量计划”,以免费场地、启动资金、传播发行、商业变现等方式服务创作人,培育原创内容。相信新的一年,会与更多创作人一起,产出更多优秀原创内容。
最后,感谢参与行业调查的几千名用户,是你们的努力,让这个行业变的更好。
转自:V电影网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