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结束了,大家都可以轻松了,不过过个十几天,分数要出来了,大家又开始发愁,志愿到底咋报啊? 
这件事很奇怪,几乎每个高考家庭都挤在报志愿那两天里彻夜不眠,自己分析找亲戚商量求助老师专家,紧张得不得了——为什么不提前拿着报志愿的大学名录和每年录取分数线研究好呢?报志愿可是高中阶段最后的也是最重要的一件事啊! 
很多人会说,分数没下来呢怎么考虑报志愿啊?可是,分数是报志愿的最重要基础吗?当然不是,在报志愿中“唯分数论”是家长跟同学们普遍犯的第一个错误。 
我称之为“自助餐心理”,就是认为报志愿的最高境界就是不浪费自己的分数,不管学什么专业,不管到哪里去上学,能上一本不上二本,能上重点不去一般高校——吃自助餐的最高境界也是如此,主要目标就是“吃回来”而不是“吃好”。很多专家讲报考志愿的技巧,我不能说全都没用,但他们的基本指导思想就是——保证每一分都用在刀刃上,绝不浪费。问题是你去了一个不适合你的大学,你的前途怎么办!你要在那里呆最少四年啊!! 
我们先来冷静一下, 其实报志愿仅仅涉及三个问题: 1、专业 2、学校档次 3、学校位置 
下面我们来看看这三个问题,逐条分析一下: 先说专业 我觉得专业对一个人极其重要,学习一门自己喜欢的专业并且未来从事跟这个专业有关的工作,对于一个人来说,真的是一辈子的幸事。我经常跟朋友讲一个例子,那就是张艺谋在准备北京奥运会开幕式的时候,最长一次四天三夜没有睡觉,但是他自己在说这件事的时候是幸福的,看不出任何烦躁,为什么呢?当然因为喜欢,张艺谋当年虽然下乡插队,依然痴迷于自己喜欢的摄影,最终靠自己的努力和争取考上了电影学院摄影系,对于他来说,无论学习还是工作,都是享受,哪怕不赚钱都乐在其中——更何况还赚钱。再看看我们身边的人,多少人每到周一都懒得起床上班,为什么,因为上班对你来说,只是为了赚钱而不得不去做的一件事,更为关键的是,你对你所从事的工作,实际上并没有那么热爱。你说你最讨厌数字,却因为未来找工作学个会计,天天跟数字打交道,痛苦一生啊同学们!!……所以,专业是考生最应关注的问题。 很多人会反驳我,你的思想太老套了,现在很多人都从事着与自己大学专业并不相关的职业,而且做得很好啊。事实是这样吗?那些中途改行的人为什么改行,多数不过是因为当年因为各种原因没有考上自己喜欢的专业或是在上大学期间发现自己在别的专业上的兴趣或是在自己的专业实在是没有找到合适的工作,你们要知道,一个人的“转型”实际上起码要付出浪费了过往时间和精力投入的代价,并不是你想得那么简单。远的例子不用说,就说说未来你考研究生,换专业和保持原专业的难度有多大差别——这是很明显的。 还有一种人,选专业喜欢那些所谓热门。现实的问题是,今年的热门并不一定就是四年后的热门啊,我上大学那阵,中国和俄罗斯边境贸易极其红火,外语系里面俄语系极其风光,仿佛未来都是俄罗斯倒腾风油精买航空母舰的主儿,可是四年后呢,中俄边境贸易突然变得极其冷淡,那些俄语系的同学要么拾起第二外语,要么考研究生,连在早市上卖风油精都没机会了。 所以,选专业一定要听从自己的内心。你喜欢这个专业,你就能做好,无论它是不是热门,未来你都能把它做成热门,热不热取决于你!你看现在都说开饭馆的不好干,开一家黄一家,但是总有那么几家顾客盈门,为啥啊,个人的成功跟社会有关系,但也不是必然的绝对的关系! 前一段时间有人说北大一个什么古海洋生物系一年就一个毕业生,毕业照就她一个人。我岑!我当时都惊呆了,这个专业算冷门吧!燃鹅!全国最好的大学就这么一个毕业生,简直是独孤求败啊,完全没有竞争对手啊!你说人家会因为就业发愁吗? 但是有一个问题我也无法帮你们解决,那就是现在好多高中生很少接触社会,他们根本不知道自己喜欢做什么,未来要干什么,这种情况真的很多,我只能告诉这样的考生和家长,这种情况下,唯一能考虑的就是自己的家庭从业情况是什么样的,最好能与自己家庭的现有资源有一定的关系,具体原因我就不解释了,你们懂的…… 
学校档次 所谓学校档次当然就是你们所说的985、211、一本、二本、三本、专科之类的分别。 首先我要先普及一个问题,那就是所谓的分数线比如“一本560分,二本520分”并不是说你考了560分你能上一本,考了520分你就能上二本。分数线只是根据录取数量粗略划出的参考线,注意是“参考线”,首先,划线的时候要为未来高校选择留出余地,也就是要多划出点学生;其次,你在报考说明上看到的每年的分数线其实是全国所有这个档次学校中录取分数最低的那个学校的最低的录取学生的分数。这就是很多三本学校录取分数远远高于二本分数线,很多二本学校录取分数远远高于一本分数线的原因。换句话说,假如你真考了560分,你上一本的的可能性只是理论上的,除非你恰好报了一个全省没什么人报的学校里面全省没什么人报的专业,我想,那应该不是你所希望的吧。 我再给你们讲一个故事,曾经有一个学生考试的时候恰好压了二本线,他眼前就两个选择,一个是报个三本学校,可是他并不甘心,他说他就想上二本。于是,他挑选了一个我们从来没有听说过的边远的二本大学,里面有一个专业是我从来没听说过的“蜂学”,果然,他被录取了,因为全省就他一个人报了。直至到学校他还不知道自己究竟要学什么,养蜂采蜜?而且你不要忘了,这并不是像上一个例子那样,人家是北大,他这个不过是个二本。 回到学校档次这个话题,学校档次当然很重要,好的学校,你接触到的都是国内知名的教授,你的同学未来也都是各界翘楚,这都是你的未来人脉资源。好的大学教学条件好,未来考研究生更容易,你的毕业证牛逼闪闪,这都毋庸讳言。 但是,这种情况实际上仅仅存在于那些我们耳熟能详的学校,什么北大清华浙大天大南开之类的,好多985、211、全国重点大学很多人并没有听说过,你未来到人才市场总不能头上顶一个“我来自985院校”这样的牌子吧,很多招聘单位也不会手里拿着“全国重点大学目录”去招聘吧。 很多小年轻自我介绍的时候喜欢这么说:我来自某某大学,什么什么专业,我们学校虽然是二本,但我那个专业是一本……我觉得很无奈,谁都无奈,小年轻无奈,招聘他的人也一头雾水。 其实我一直有一个观点,偏理论知识类的专业也就是多数文科,名校最好,偏技术类的多数理科专业更重你的真实实力。比如说学历史学哲学,那当然北大好,可是你要是学机械学工程,当然北大也好,但是如果你实力强,能拿出真本事,不是名校也无所谓。 所以名校这件事吧,不用过于纠结,分数高当然要去名校,刚刚够线或是对自己理想有坚定内心的,学校档次绝不是第一考虑的要素。 学校位置 好多人在报志愿的时候完全忽视学校位置,认为求学嘛,在哪里都一样!那可真是大错特错了…… 首先,古人讲:行千里路,读万卷书。一个人的见识、眼界和内心格局从哪里来?不是读书,而是行走!很多家长舍不得孩子,愿意孩子在家附近上学,这自然是母爱父爱泛滥的必然结果,但是这对孩子来说,没有走出去接触完全不同的文化自然环境,他读再多的书也没用。 其次,一个地区的文化足以改变一个人,你得承认,南方和北方人的思维方式是完全不同的;你也得承认,人家浙江温州、福建莆田的人就是会做生意;你还得承认,大城市和农村出来的人连打扮都能差十万八千里——这就是环境对人的改变。我的一个小学同学,当年报考了南方一个大学,位置就在广州,他父母当时极其不愿意啊,想让他在附近上学。后来他执意报考。上了大学之后,在广州那里吃不惯住不惯,经常得病,每月几百块钱电话费,父母经常指责他,为什么当初没有听我们话,早知现在何必当初啊!可是用不了不到半年,他给家里打电话越来越少,其实就是逐渐适应了。那时候,他接触到很多电子产品,大学没毕业就开始倒腾,毕业之后,开公司,现在身价据说几千万。我倒不是说有钱就证明他是成功人士,但有一点,倘若他没有去广州,估计他倒腾电子元件的几率就会很低,这完全拜广州这个地方所赐,也就是说,社会大学比你上的那个大学相比,对你人生的影响一点也不低。 第三,很多人无论上几本,留在大学所在地的可能性都很高,因为他适应了那里的生活,适应了那里的节奏,他的人脉关系在那里,又甚至,在大学找到自己的另一半。所以,即使你再下定决心不会留在大学所在地,我也劝你起码留一个后手,也就是最好去一个好一点的城市,将来即使你没有留在那里,四年旅旅游也比你在荒山野岭(没有夸张,很多学校的新校区就在荒山野岭)上学要好得多吧。记住一点,好的城市必然会聚好的人好的资源,它的未来肯定是越来越好。 挑选一座好的城市上大学尤其适合那些分数并不高的同学,没资格选专业没资格选大学档次,那起码你能选一个好的城市! 好多大学还没盖好就让学生入住,扩张学校的目的就是为了多招生多赚钱,学校在郊区,去一趟城里就得几个小时,这样的大学你想去吗? 报志愿这件事吧,其实没有什么技巧,简单地说,分数越高,你的选择权越大,分数越低,你被选择的几率就越大。在分数的基础上,归于内心选专业,实在不行挑地方,这就是我的忠告!via@三九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