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敢死队》第一集出来时我写过一点东西,我又看了一下,基本也适合第二集,可能也永远适合这个系列将来的任何一集,只要它能不断拍下去的话。
的确,在很多人眼里,《敢死队》就相当于一个好莱坞版的《打擂台》,是对已经远去的动作明星的怀旧派对,这也是它的主要卖点。像阵容里的史泰龙和施瓦辛格,作为国际上最大牌的动作明星,在全世界都家喻户晓。当年我曾问过一个同学,你知道哪些好莱坞明星,答案是除了史泰龙和施瓦辛格,再无别人了。还有布鲁斯·威利斯和李连杰,鼎盛时期都是红透了一片天,另外像龙格尔、尚格云顿等二线动作明星应该也有不少观众熟悉。
除此之外,这个系列影片主要借用了一种好莱坞八十年代盛行的类型资源——以《兰博》为原型的依托冷战背景的枪战动作片。这种类型只风光了十年左右,别处不会有,以后也不会再有了。它的关键人物,就是史泰龙。
史泰龙从前潦倒,他翻身的《洛奇》本来是一个小成本励志的作者电影,还拿了奥斯卡,但后来他趁着好莱坞产业模式的转型和大片时代的来临,把自己打造成一个在动作片里战无不胜的肌肉猛男,和八十年代首屈一指的票房巨星。
史泰龙,是里根时代的首席银幕代言人。
八十年代美国进入新保守主义的里根时代,白宫外交政策发生了很大变化,因为很多美国人相信,卡特时代过于纠缠人权问题,已经使美国丧失了曾经唯我独尊的国际地位,军事力量相比苏联不再占优势。而且失去了尼加拉瓜和伊朗,苏联侵略阿富汗更是明证。所以里根政府对外是宣布加大军事投入,要和苏联一较高下,对内希望将美国带回前从前那种安逸无忧的田园牧歌时代。这种氛围从里根时代一直发酵到老布什的任期,于八十年代末达到高潮,才有了老布什出兵巴拿马和伊拉克的两次军事行动。
好莱坞电影对此亦步亦趋,在美国人的政治焦虑情绪下,一波新的冷战电影问世了,明目张胆地鼓吹好战主义和勇士精神,这些影片包括《赤色黎明》《洛奇4》《入侵美利坚》《壮志凌云》《三角突击队》《战火云霄》《铁鹰战士》《兰博3》……
以至于连里根总统都给兰博做起了广告,在黎巴嫩人质释放的那天晚上,他说:「我昨晚见到了兰博,下次我知道该怎么做了。」史泰龙则说:「人们一直在找机会表达自己的爱国主义,是兰博激发了民众长久压抑的这种情绪。」
这些冷战背景的影片几乎都是关于入侵和营救的枪战动作片,讲盖世无双的美国勇士如何打败一大批苏联侵略者或者从苏联人手中救出了人质。这种二元对立的冷战思维很适合在敌我鲜明的冒险动作片里表现。
美国社会中挥之不去的另一重心结是越战后创伤。
反映在电影中,那就是七十年代中期以前,好莱坞对越战题材的态度是假装没看见。因为他们认为这个话题太有争议了,美国人心理上还没有准备好接受越战电影,票房也不会好。或者偏于用隐晦的方式来表现,例如伊利亚·卡赞的《访客》,马丁·斯科西斯的《出租车司机》、昆汀·塔伦蒂诺最心爱的《符碌奇兵》(Rolling Thunder),以及《根除者》(The Exterminator),多是关于受到越战创伤影响的精神病杀手。
但从七十年代末开始,相继有多部正面描写越战的影片问世,如《C连的孩子们》(The Boys in Compnay C)、《巡逻队》(Go Tell the Spartans)、《猎鹿人》(The Deer Hunter)、《回家》(Coming Home)、《现代启示录》(Apocalypse Now),尤其是后面这几部,在票房和奖项上都极成功,好莱坞开始觉得,越战电影是个市场了。
对于好莱坞来说,虽然也有不少真正深入反思越战的作品,除了上面提到的,还有奥利弗·斯通的《野战排》三部曲、斯坦利·库布里克的《全金属外壳》等,但更多的越战影片还是「白日梦」,和真实历史未必有多大关系,只是充当发泄美国民众耻辱和压力的泻药。
「白日梦」型的越战片,就是以兰博(《第一滴血》系列,史泰龙)和布拉道克(《越战先锋》系列,查克·诺里斯,他出现在《敢死队2》中)为代表,各自面向A级和B级两种制片规模。这类简单粗暴的「真人卡通」电影又可以大致分为两类。
八十年代前期,题材以营救失踪人员为主,包括《长驱直入》(Uncommon Valor)、《深入敌后》(Behind Enemy Lines)、《兰博2》,还有《越战先锋》(Missing in Action)系列。因为相对于其他复杂的政治问题,营救失踪人员符合美国人提倡的人道主义精神,比较容易为大众接受。
另一类电影,就是八十年代中后期更流行的「历史修正主义」丛林游击片,史泰龙和诺里斯在片中被描绘成丛林作战的大师,而作为对手的北越人在森林里好似没头苍蝇,这简直是对真实历史的公然篡改,但却赢得了美国甚至世界上其他国家观众的热烈追捧。这类影片热衷表现美国超级英雄单枪匹马击败大帮越南人,其用意是不过是对美国军事失败的偷偷抵赖,即便涉及到失败,也将之归咎于「过分谨慎」的军事政策和后方政治斗争勾心斗角。
特别是史泰龙饰演的兰博,这个无所不能的超级战士,他的铁血形象俨然成为一个时代象征男性阳刚的文化图腾。大约是在八十年代后期,这批动作片中的一部分曾以公映或录像带的形式进入中国,我清晰地记得在电影院里看过《第一滴血》,当时真是惊叹不已。不管中国官方对冷战和越战持什么立场,但我想初开洋荤的国内观众恐怕都被史泰龙们征服得五体投地吧。
随着冷战结束、越战远去,这些自我重复的战斗电影当然就慢慢消失了。
《敢死队》第一集对抗的独裁者,第二集对抗的恐怖主义分子,和二十年前的北越人、苏联人又有什么本质区别呢?当然,史泰龙不可能在《敢死队》中复活过去电影中的冷战心态,影片卸下了几乎全部政治包袱,正邪对立的处理就更加漫画化和娱乐化了。
(上面扯得有点远了,那实在是因为《敢死队》影片本身没啥可说的,两集都是超级大烂片,还有疑问?我知道有人会说,他们也没想拍什么经典,本来就是一帮老哥们聚在一起乐呵一下,只有打得热闹过瘾就行了。我很怕这种「我本来就是要拍烂片,所以我拍的就不是烂片了」的逻辑。面对烂片说出来就是了,不必因为他脸上已经写着「我是烂片」反而不好意思。)(文/magasa)
|
|